文物修復應守住歷史的“素顏”底線
□新派融媒體評論員 孫瑞榮
據(jù)央廣網(wǎng)報道,為加強文物建筑修繕工程全流程管理,落實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,國家文物局日前發(fā)布關于加強文物建筑修繕工程全流程管理的通知。通知明確,在沒有油飾彩畫傳統(tǒng)的地區(qū),或油飾彩畫已基本缺失的建筑群,一般不恢復油飾彩畫,1911年以前的彩畫、灰塑原則上均應進行現(xiàn)狀科技保護,嚴禁翻新古代壁畫和彩塑。
長期以來,一些地方在文物修繕中存在“美化式修復”的誤區(qū)。出于旅游開發(fā)、形象工程或民間信仰等動機,不少千年石窟、古寺壁畫被擅自“妝彩”,原本斑駁滄桑的文物被整體粉刷得煥然一新,仿佛披上了一層現(xiàn)代審美的“美顏濾鏡”。文物被改造后的形象煥然如新,甚至看不到一點歷史的痕跡,更在無形中割裂了我們與歷史之間的真實對話。比如,四川南江一處北魏時期摩崖造像被涂抹得花花綠綠等事件曾引發(fā)輿論嘩然。
這種“好心辦壞事”的修繕,實則是對文物原貌的破壞。文物不是冰冷的,而是“會說話”的歷史見證者。每一層風化、每一道裂痕,都可能記錄著一場地震、一次戰(zhàn)爭、一段信仰的變遷,強行“復原”無異于篡改歷史。專家表示,面對大量文物,在沒有準備好之前,最好的保護就是維持原狀。
此次通知的出臺,正是對這種“保護性破壞”的糾偏,以一系列剛性規(guī)定為文物保護劃定了清晰邊界,彰顯了文物保護從追求“煥然一新”的視覺效果,轉(zhuǎn)向尊重歷史真實、保存原真性的科學態(tài)度。這不僅是對文物修繕行為的規(guī)范,更是一場對文化敬畏之心的重申。
文物修復是一個學科復合、步驟嚴謹?shù)膶I(yè)性工作,涉及到歷史斷代、材料研究、技術(shù)手法等多個學科。通知提出,責任設計師負責統(tǒng)籌文物建筑修繕外觀效果,對粉刷、勾縫、油飾、彩畫等的新舊并存情況,應牽頭提出技術(shù)措施,確保新、舊總體協(xié)調(diào),兼顧可識別性。
“凝固的歷史”一去不復還,當我們在修復文物時,最高境界或許不是讓它看起來“多么輝煌”,而是讓后世依然能夠觸摸到那段真實的歷史溫度。這份“不隨意涂抹”的克制,恰恰體現(xiàn)了當代中國文化自信的成熟與深沉。
編輯:陳曉芳 張興紅 李麗雪
一審:姜健 李敬友
二審:孫瑞永
三審:管延會